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不论富贵与贫穷,不论当官与为民,都是极为重视的。现在正是招生季节,招生方式每一细小变化,都会引起广泛关注。上海华二初中一个告示更成为社会热点,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看似小事一件,背后反映出来的则为实行“划片招生、摇号录取”措施之后民办学校与实现教育公平进行博弈的大事和着急心态。随着这种搏弈的出现,自然会有各式各样的认识与舆论。那么,招生方式调整之后又有哪些人在着急呢?
1、民办学校“提前掐尖”特权。
长期以来,民办学校与民办医院一样受到特别关照,在一些政策方面网开一面,与公办学校和公办医院相比享有某些特权,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拿民办学校来说,一开始就享有“提前掐尖”招生特权,单独招生,提前录取,抢占最优生源,制造出了“民办学校就是优质、公办学校不如民办”的假象,无疑这是对公办学校是一种不公。
为了做到教育公平,现在普遍采取“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做法。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取消了提前招生的特权;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全部实行电脑随机摇号录取,取消了“掐尖”录取的特权。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反映了公众普遍愿望。
2、教育公平是普遍诉求。
通过“开小灶”、“吃偏食”的办法人为制造出来的“优质”民办学校,许多人早已看明白了其中的奥妙,除了并不能证明民办学校培养方式有何过人之处之外,反而在无形当中对传递着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观念,与公正公平的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相悖。
上海华二初中一个告示将这种状况非常直白地表露了出来。该校在向社会发出的告示中,列举所在学校组织学生“高消费”的项目,高人一等、贵族模式的暗示是明显的。如此暗示的目的,自然是在摇号录取的背景条件下,虽然不能自己“择优”,但却想通过“炫富”这个巧妙的办法让家长“知钱而退”,由学校“择优”变成家长被动“弃优”。
上海华二初中也知道这种模式难以被公众所理解,所以还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宣称“民办教育就是收费教育”。按照法律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也是公益性教育的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全国没有批准一家营利性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收费不假,但组织学生“高消费”则与教育目的不符。上海华二初中的“好心提醒”引起了社会广泛热议,之后又被管理部门立即叫停。
3、招生方式调整会增加家长经济负担?
招生方式调整之后,使得民办学校失去了通过面试、面谈、人机对话、体验活动、简历材料等“相亲”式的方式,全方位的“考察”家长实力,争抢生源的权力,使得一些人着急上火,因为极有可能使得维持了一段时间的“民办就是优质”露馅。
一些人为此提出了此种做法不可行的种种理由,甚至“找出”了不少的漏洞。比如有的提出,有实力的家长还是有可能“提前打招呼暗中操作报名”。你得佩服一些人为了反对某件事情突然爆发出来的想象力。谁都知道,在目前社会条件下,如果有人在这种事情上暗箱操作实际上等于自找倒霉,现在还有这样的傻子吗?
有的提出摇号录取使得教育变得“平庸”。为了不使平庸出现,在孩子进入公办学校之后,一些家长会出现焦虑情绪,选择送孩子去社会上的培训班,其支出费用将会远远高于将孩子送进民办学校的费用,增加家庭负担。还有的认为,如果一般经济条件家庭的孩子被摇号到了民办学校,岂不是面临交不起学费的困境?
诸如此类的理由,除了反映出一些人不对于不能再“掐尖”是多么着急之外,丝毫不能证明有道理。岂知,社会教育机构也已经纳入严格管理当中,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标准是严格按照成本核算确定和监管的,不可能高得离谱,除非一些学校为了赢利暗中或变相收费。
4、公办教育质量不如民办学校?
有的提出,民办择校热的背后是义务教育不均衡的事实,意思再明显不过,那就是公办教育不如民办教育。如果不能消除这种失衡状态,缩小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差距,家长的择校需求又会转向对社会培训机构的需求。
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醉翁”之意是什么,这是与摇号录取使得教育变得“平庸”一个思路的另一个版本。如果说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更优质,那是前些年的事。当时各地把重点学校纷纷划为“民办”范围,一所学校两个牌子,实际上就是为了收取择校费。在那时,这些名义上的“民办”学校,除了按分数录取一些学生之外,大部分是“择校”学生。现在,这种“民办”学校早就回归到公办行列了,续存的民办学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办。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是实现教育公平这篇大文章中的一个段落。这篇大文章的内容还包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等等。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摇号录取,是其中的应有之义。这样既维护了教育公平,也创造了公办与民办处于同一个竞争平台上,体现了公平竞争。
5、哪些人在着急上火?
那么,哪些人对于招生方式的调整着急上火呢?肯定是认为其奶酪被人动了的人。任何改革都会涉及利益调整,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改革。利益的调整就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有利益调整就会有意见,招生方式的调整也一样。
一类是部分家长。一些家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自己的孩子更是不能与别人的孩子在“一般的学校”里读书,否则觉得掉架,不体面。这个招生一划片、一摇号,极有可能使自己的“贵族学校”梦想破灭,“断送”了孩子的未来。如此这般,岂能不着急上火。
不过,这些家长对于教育基本是外行,以为只要砸钱就能使孩子赢在起步线上并且赢得终生。须知,学霸是钱砸出来的么!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权力,他们这么想、这么选择也是他们的自由。至于他们能不能心遂其愿,则是另外一回事。
从古至今都不是这么回事。如果此逻辑成立,那么帝王家的孩子接受的绝对是顶级教育,比贵族还贵族,结果如何?还不是该败的败,该亡的亡。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一些高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考上大学的也不少,到三本学校去看一看就知道,不用举更多的例子。这些年,海归人才大不如以前,其中就有一个原因,一些海外学历是用钱砸出来的,结果把整个海归的名气搞坏了。
一类是民办学校资者。长期以来,硬件设施最好、教学质量最优一直是民办学校宣传的主题。从硬件设施看,前些年的确如此,随着这些年均衡教育政策的推进,公办学校硬件设施突飞猛进,一次性投资建设的民办学校反而逐渐显得有些不如。
现在招生方式又进行了改革,统一划片入学、统一摇号录取,一些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最优”的名声也会露出原形。一方面逐渐增丧失了硬件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又有面临失去“优质教育”名声的危险,投资者岂能不着急?
6、同一地区师资水平差距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大。
举个例子。某市原来按照市级重点、区级重点、一般学校顺序录取初中生,有一年突然改为划片录取。由于市级重点没能“掐尖”,没有抢到比区级重点更多的优质生源,三年后结果出来了,中考成绩区级重点反超市级重点。接着,高中阶段也是如此,高考成绩又是区级重点反超市级重点。
此事证明,对于基础教育来讲,同一地区或是同一城市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差距并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那么大,对于老校更是如此。从教学内容看,并非是高校那种科研领先的培养模式,而是科学基础知识,是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从师资力量看,这些年教师处于新老交替当中,新生师资力量成为主力,学历起点是一样的,教学能力大体在一个水平线上。在吸引教师方面,公办学校由于是事业编制,教师权益更有保障,工作更加稳定,反而比民办学校更有吸引力。
人们的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更由于透视事物本质能力的不同,加上思维惯性的存在,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划片入学、摇号录取以及对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认知呈现出多样化,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社会公平才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你对划片入学、摇号录取有何看法,欢迎讨论。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